何以是洗心滌慮、求懺悔?
2025-09-24
https://jiguangtemple.org/?p=11079
轉述上人對大眾開示,紀錄如下:
了解因果之後,要進一步解冤釋結。但問題是:我們要拿什麼來供養對方?拿什麼來賠償對方?若是輕忽了,沒有弄清楚,一個好好的方便法門,就會被弄成隨便法門,這實在令人心痛。解冤釋結不只是了解因果,更重要的是要懺悔,要在日常中真心懺悔檢討改進,才有東西能賠償對方,不是大家用紙寫一張牌位,說「這給你、給你住」,以為這樣解決了,若把解冤釋結理解成只是這樣,那是錯誤的。
要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是不是貪嗔癡,有沒有慈悲、自覺,是善、是惡,自己要覺察要分辨。稍有我慢心,就會懈怠,所以要不斷提醒自己。
或許有人會覺得:「我也沒做什麼壞事呀!」但要細細想,譬如:道場的食物都很好吃,你因貪心多夾了一些,後面來的志工就會少吃。這麼細微的心念,很多人沒有察覺。大家以為自己做得不錯:有誦經、有念佛,還能說法給別人聽。但這些其實修行越久就越不容易發現的問題。
若只是了解因果,而沒有從心地去改,不明因果的人見了也會起疑:說有因果要懺悔,可是我看這個深信因果的人自己都沒改。師父只能苦口婆心不斷提醒,怕大家忘記。我們若隨著習氣作主,業障一來就如山倒,一場病來也如山倒。這正是因為己心沒有與佛心相應。
修行要在生活中培養正確的心念、心態,果報才會不同。學佛並不是著重有讀多少經、看多少書,也不是看面對多少利益誘惑能否不動搖,而是要在日常細節中檢視自己的起心動念。越是修行越久的人,我慢心往往越嚴重,以為自己懂得很多、讀得很多,但在日常微細需要用心之處卻常忽略,這正是要努力改進的地方。
大部分的人把超度眾生看成是寫牌位、入電腦,然後用紙糊一間房子,就覺得鬆了一口氣,認為因果已經「解」好了,其實真正的重點在於「洗心滌慮、求懺悔」。
心若能洗滌清淨不夾雜,業障才會慢慢減輕;若沒有做到,光是用嘴唸「解冤結」,唸得再高興,也無濟於事。當然也許當下能生起一點懺悔心,但最重要的還是在日常中落實去做去修,這才是真正的重點。
有人說:「日常生活我有落實啊!我沒殺人,也吃素,比以前好多了。」但若沒有細細檢點心裡的貪、嗔、癡、慢、疑,這仍然是比較表層的功夫。我們最好不要自認為:「我平常做得不錯。」因為到自己生病住院、病苦臨身、意外發生時的痛苦,這些苦我們都不一定能承受得住。佛經裡說:阿耆達王生前雖供養三寶、廣行布施,但就在臨命終時,侍者的扇子掉下來打到他的臉,他一念嗔心起,就因此墮入畜生道,成了蟒蛇。這就是警惕。
誰能保證自己往生時不會有突發狀況?醫生急救時的劇痛,家人難捨時的心亂,都可能讓你一念心煩,不知往哪裡去了。不要以為「平常我有改了,我也沒殺人、沒打人,也不算壞」,這只是粗淺的標準,像世間法律一樣。佛法講因果,非常細微,也沒有灰色地帶。正因為如此,才說「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關鍵就在臨終的那一剎那,你會遇到什麼情況?誰能保證?
所以平時就要把心平氣和的功夫練到極細。偶然別人一句不中聽的話,你心裡就生氣了,即使沒說出口,心念已經動了。那麼,往生時你能有把握嗎?一旦生病,煩躁的心馬上起來,擔心自己會不會死掉?這正是為什麼平日就要更細更深的鍛鍊己心。說「我吃素、不殺人」只是很基本、粗淺、表面的事,光是這樣,你能應付得了臨終的重要關卡嗎?
病來如山倒。平常好好的時候,若不用心觀想臨終可能的境況,一次又一次的考驗怎麼能承受?平日的一切努力,就是為了臨終那一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謹慎,時時洗心滌慮、求懺悔,這才是真正的解結、解冤結。若只是找師父、掛號了解因果,沒有自心實踐,那就完全誤解了。
學佛不是只在形式上「我有吃素、我有做功課、我沒殺生」,而是要問自己:有沒有把握在臨終的那一刻,真正準備好,面對那場人生最重要的大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