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保健(楊醫師)>純素飲食的重要性:由外而內的轉變 /陳怡貝 醫師

 

純素飲食的重要性:由外而內的轉變 /陳怡貝 醫師

疾病,不會真正自然地好起來。除非我們有意識的改變飲食,才會有機會運作這份強而有力的治療。

人類絕大多數的時間與「吃」和「食物」緊密相連,「民以食為天」、「呷本(吃飯)皇帝大」,原來食物是「天」,地位等同於「皇帝」,選擇食物的「樣貌」決定了我們將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擁有什麼樣的人生,甚至預告著我們的未來。人很奇妙,做出選擇的開始,自己的導航系統便會自動改版更新,吃素者很自然會尋找對自己健康的食材,接觸價值觀相近的族群。

醫學臨床和研究經驗告訴我,即使地表最強的醫療團隊、用了全世界最昂貴的藥物,做了先進的治療,疾病一樣復發,病痛仍然存在。真正原因始於疾病是我們吃出來的(you are what you eat )。如果要根除,最重要的無非是改善飲食。純素飲食是讓機體重新活化的首要關鍵。

以動物(包含雞蛋和乳製品)為主的飲食,會造成高膽固醇、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肥胖症、高血糖等代謝性紊亂疾病。平時我們吃的動物性肉類或者含有動物性脂肪的飲食亦容易造成體內黏液增多以及反覆的炎症反應。這些也是留學時從大宗活生生的組織切片中發現的。

回想在日本念書時,指導教授要求我說:「一位外科醫師,在這個機構裡你必須從頭學習分子病理學以及參與各種訓練,從最辛苦的地方打基礎,你才能明白「疾病的機轉(pathogenesis),看見系統與細節。還有,我不接受妥協。」(果然是龜毛細膩又認真的民族性。殊不知,轉身之後,我默默地擦掉眼角的淚水,咬著手帕,握緊拳頭,告訴自己「拼了」)

從研究的課題,我們發現黏液過多的患者易患消化道腫瘤、膽管癌和胰臟癌。急性炎症使正常細胞變性(degeneration),反覆的炎症反應激活變性後的細胞表面糖化蛋白(activation of glycoproteins),形成腫瘤表面抗原,帶有糖化蛋白的癌細胞即使是早期癌症,其侵襲性和惡性程度等同於晚期腫瘤。

以肝細胞癌為例,過去二三十年肝細胞癌的主因多為病毒性肝炎(A、B和C型為主)以及酒精性肝硬化,由於肝炎的抗病毒疫苗接種以及篩檢措施,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細胞癌得到有效控制或者減少,而酒精性肝硬化所致的肝癌依然持平,沒有改變。

近五年來,「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代謝性紊亂造成肝臟脂肪堆積所致的肝炎)」所致的肝細胞癌猶如風暴般的席捲而來,而且發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可謂是「新興疾病」,或許該稱之為「生活型態性疾病」,該檢討的是繁忙複雜的社會-飲食結構的改變,促使速食餐廳、高脂肪的甜品店、手搖茶(珍珠奶茶全奶全糖、半奶半糖 等)等發展,加上不良生活習慣讓內臟無法得到充分的休息(當我們進入睡眠狀態時,我們的內臟實際上是在充血修復的狀態,不好好休息的結果就是讓內臟缺血和營養無法灌注)。

請看以下的圖片:

第一張:腹腔鏡中可見一部分的「正常肝臟」(肝右葉),肝臟紅潤,表面平滑。(圖片來源 Year Note 5th Edition ATLAS 2012)

第二張:腹腔鏡可見一部分的「硬化性肝臟」(肝右葉),肝臟蒼白,表面形成無數個大小不等的結節。(圖片來源 Year Note 5th Edition ATLAS 2012)

有句古老的西方諺語(出處已不可考)說:前半生將錢花在富含肉品的飲食上,那麼下半生將會把錢花在醫生身上。

既然動物製品那麼可怕,那麼改成海鮮或是地中海飲食吧~困難的是,健康總是愛捉弄人,當我們心存僥倖時,它總是以一種慷慨的態度回報,讓我們的健康瞬間崩盤!

根據世界環境、生態以及衛生相關的組織研究報告,人類製造幾百萬噸「生活相關」的毒素,最終通通流進河流、溪水或者地下蓄水層。水,好像我們的溶解劑,溶解了毒素,毒素為鹹水和淡水生物吸收,我們捕獲與食用的結果,不單單使我們累積毒素到體內,也會將「棲息」於水族類之中的寄生蟲及其蟲卵一併「吸收」。

有好幾次,日本的病理教授從他的「百寶箱」裡拿出幾張切片,是外院的宅急送,希望教授可以幫忙確認診斷以及聽取第二建議。從電子顯微鏡下,看到肝臟活檢中密密麻麻的「咖啡色瓜子殼」(肝吸蟲卵 Clonorchiasis sinensis )。教授說,這些患者都是漁民,住在沿海地區,所以看到這個景象一點也不意外。身體裡儼然是「蟲蟲危機」。

當時,才驚覺十幾年前在一般外科受訓時,發覺在台灣中部海線一帶,「急性膽道炎症」、「肝內膽管結石」、「肝內膽管癌」是高發區,而這些疾病的發病率與年幼時有過寄生蟲感染顯著相關。

請看以下的圖片:

第一張:顯微鏡中央視野的是肝吸蟲卵 (Clonorchiasis sinensis,簡稱Cs)(圖片來源 Diagnostic Findings Clonorchiasis 2009)

第二張:病理組織染色中綠色文字圖塊所指的是肝吸蟲成蟲;黃色文字圖塊所指的是被肝吸蟲成蟲塞住後擴張的膽管,由內向外可見上皮組織被擠壓(epithelial compression)、周圍組織炎症反應(Inflammation)等病變。(圖片來源 BMP Rep 2016 ; 49:590-597)

「蟲蟲危機」,是膽道癌高度危險因子,所以「歹路不能行」。吃純素反而能夠去除以上的危險因素,還能減少黏液產生和炎症發生,同時降低病毒的毒性。

醫療科技的進步,使人們接受更便利的現代化治療,可是慢性疾病與癌症卻也同步增加。近兩年來最新的熱門話題就是「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也是全球生醫界正積極投入的方向之一。精準醫療,是除了透過傳統方法由病患描述症狀及傳統常規檢查,再加上如基因檢測、蛋白質檢測、代謝檢測等,將個人資料如性別、身高、體重、種族等透過人體基因資料庫(BioBank)進行比對及分析,從中找出最適合病患的個人化治療方法與藥品(Personalized treatment and medication)。可是,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醫療資源嗎?!

面對疾病,並非醫療界不夠努力,而是也有束手無策之時,也存在許多技術與學識上的盲點。

醫療的進步與侷限相互衝突的尷尬、面對久病纏身、醫治罔效的病患,與其膠著,不如回歸到最基礎的原始起點:改變飲食習慣,遠離不當的生活方式。借助最純粹、自然、簡單的飲食重新啟動自身的療癒能力。

當選擇純素食時,我們已經踏上了自我療癒之路,透過飲食的改變,使身體和心智得已蛻變。

重新審視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是預防疾病的第一線!生活習慣的改變與飲食控制需要堅定、不退轉的意志力和自律性!自律,是門重要課題,讓「心」回歸中心!

當我們獲得健康便能創造覺知,內外漸漸趨向平衡,在茹素的歷程中,帶著超越盡心盡力的態度,讓自己保持在正軌上,放輕鬆,讓喜悅自然發生。

「疾病的治療」是非常辛苦的歷程,耗費太多的精氣神,當我們面對健康與疾病時,不能也無法太自我或傲慢。生病時看似自己在承受著病痛,卻忽略了關心我們的親友一樣承載著「壓力與心疼」。「預防勝於治療」,「預防」需要一段適應期,然而付出的努力和毅力,最後的收穫卻是恆久!

純素飲食,帶來的是由外而內的改變。當我們越來越健康、身體輕盈、頭腦清晰時,很自然的內心會感覺安心、踏實與平靜。這種轉變不是因為某個具體的事件的發生,而是為了健康、為了適應生命中發生的外在變化所進行的心理調整,包括未來前進的方向,以及重新的自我定位。

「讓食物成為您的醫藥,醫藥即為飲食(Let food be thy medicine and medicine be thy food)」- 西方醫學之父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有一天,我們會感激自己這個不經意卻又刻意的「純素」決定。

祝 平安 健康 法喜充滿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