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保健(其他醫師)>覺得將孟婆湯當成酸莓湯的結果是...陳怡貝醫師/寂光寺

 靜默,是終結「苦、煩惱、逆境」蔓延的最佳良藥;唯有「不再重複提起它們」,才能從各種的「逆境」中「脫鉤(un-hook)與「不黏附(detach)」,唯有客觀的看待它們,才能找到「對治」的方法。

 

生命是動態的流向,苦終究會過去,隨著時間與生活經歷的點滴,我們一定會找到處理的方式,以及看待事物的全新角度,這就是「生命的演進」。

 

然而,當我們一直「黏附」在「苦」上面,真正不放過苦的是自己的執著和「對於苦的不願意放手」啊!套一句現在的語言,就是「被虐待狂」、「自虐傾向」、「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英語:Stockholm syndrome;瑞典語:Stockholmssyndromet)又稱為人質情結、人質綜合症,是一種心理學現象,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加害者產生情感、同情加害者,認同加害者的某些觀點和想法,甚至反過來幫助加害者的一種心理情結,是一種創傷羈絆。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一種「自我防衛機制」,當受害者「相信」、「認同」加害者的想法與行為時,被害者與加害者就在同一個陣線,一旦從敵對狀態變成盟友,被害者會覺得自己不再受到威脅。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更傾向是人們用來掩蓋不想討論問題的假想狀態,是對現存的問題不願、逃避、無力面對或者基於自我低價值感與無自信感,認為自身沒有能力處理。

 

這些人們無法獨立,永遠需要另一位拯救者、同情他們的人「拉」他們一把,當被害者「被救贖」之後,如果被害者本身沒有培養獨立、深度的邏輯思考能力,沒有培養自身的生存能力,那個循環和輪迴會不斷地重複,直到生命筋疲力盡為止。

 

如何培養獨立、深度的邏輯思考能力?

 

透過教育、學習、閱讀紙本書、寫字,「刻意」培養某些習慣、行為與嗜好。現在的人太依靠網路的速食文化,越來越少人閱讀紙本書,所以連「獨立、深度思考的能力」也越來越萎縮。

 

如何培養自身的生存能力?

 

「踏出家門找工作」~一定要擁有一份「固定收入」的工作,一來「固定」讓我們自律,從自律中調整自己的「野性」,降伏習氣。從「做」當中,學習「整理」;從「學」當中,回到「實務操作」,將理論與實際結合,才能往上提升。

 

learning by doingdoing by learning

 

》從東方「因果業力」法則來探討,我們今生所有的逆境與困難,都是過去生所作之「因」,今生或者來世「受報」。

 

也許會埋怨「過去生做了什麼,我怎麼會知道,為什麼要負責啊」? 是的,沒有錯。我為何要為了過去生負責?我這輩子行善積德,沒有做過一點壞事?人,是健忘的,我們連昨天才和別人起爭執,今天就會忘記昨天的我們嘴巴說出來的話有多壞。

 

「今生不知過去因」,因為我們不知道喝了幾大桶的孟婆湯,才能「暫時」忘卻過去的痛苦,讓我們今生從新學習成為一位良善的人,讓我們有機會「從新開始」,否則將孟婆湯當成酸梅湯時,忘卻不了的過去加上今生的困難,豈不是「難上加難」,讓人喘不過氣了?

 

》從西方「占星業力法則」探討,我們今生所遭受的苦,實則為「果實」=〉「苦、果」「苦果」。因為我們在自己的星盤中看見今生的行星落在特定的宮位、星座,行星之間形成的角度、落在特定星座裡造成命盤中的舒適點與困難角度,舒適點意味著我們的優點、累世而來的技能與智慧;困難的角度意味著我們的「缺角」,以及可以努力改善或者轉變缺角的「契機」。

 

東西方所描述的「因果業力法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一樣的原理用不同的角度詮釋。

 

習氣是要非常刻意的「轉」,沒有「刻意」不會「如意」。一直給自己「退縮」的空間,很難看見希望或者收穫喘息的機會。

 

關於「苦的產生」,我們早已「熟能生巧」;對於「停止苦的蔓延」,無非就是「不黏附」、「不再重複」、「不找人抱怨」,讓那份「苦」好像在微風中飄下的落葉,只是靜靜的看著那片落葉,緩緩降落。

 

頗有爛漫的氣息與詩意~

 

陳怡貝醫師/寂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