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保健(楊醫師)>肥胖

 談談肥胖

前言:認清事實

第一位患者:167CM61Kg(23,男性,),其女朋友跟他一起來,說他男朋友"太瘦了",要調理看能否粗壯一點。

第二位患者:114CM(70百分位)19Kg(60-65百分位)(5,女孩),其祖母說:我這個孫女"脾土都沒開,太瘦了"。拜託我給予開脾增胖。

第三位患者:125CM(50百分位)24Kg(50百分位)(7-8,男孩):學校評語竟然是"體重過輕"                                ( ........ 百分位的圖表 附錄於後面)

這三個case顯示出一個事實:在同儕中,人群裡,他們看起來顯得較瘦。但真實的情況卻是(依照醫學統計來說),這三個case的體重都非常好,很正常,也就是說,在同儕中或人群裡,許多人是過重或肥胖,是這些人體重不正常,但是因為現在看到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機會太高了,幾乎是看得太習慣了,因此才把正常體重的人覺得是過輕或過瘦。 唉!這真的是無奈啊,人往往會被外型所迷惑。

 

目前台灣社會中,類似以上所舉的例子是相當相當多,也就是說,台灣人現在體重過重或肥胖的人數太多了,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及兒童都是如此,而且,兒童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比例,南部較北部嚴重,南部又以跟祖父母同住的孫子最嚴重(因為,阿公阿嬤多半溺愛孫子,常擔心孫子營養不夠,長不好,看到孫子壯壯肥肥的,好像比較安心或高興些)

 

 衛生署早在第三次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期間為民國81年至86)就已提出

:國人由於飲食中動物性蛋白質及飽和脂肪的攝取都有過量的情形, 這種飲食模式促使了「五大富貴病」的發生率節節升高。

(1) 肥胖症︰成年人中,平均每7人中就有1

(2) 高血壓︰成年人中,平均每8人中就有1

(3) 高血脂症:成年人中,平均每8人中就有1

(4) 高尿酸血症(痛風):成年人中,平均每5人中就有1

(5) 糖尿病:成年人中,平均每25人中就有1

 

    而到了98年再調查時,糖尿病就已竄升到每10人就有1人得糖尿病了。所以,若照這比例來推算,那麼肥胖比例會更高,當然"果真是如此",請看以下幾則報導:

<1>.

2006台中榮民總醫院發表的全國第一篇兒重肥胖調查報告指出

高達40%的都市兒童體重過重,肥胖症的病童更佔全體兒重的15% - 20%

 

2011-06-02:國人飲食西化精緻,每4位兒童就有1人肥胖

 

兒童肥胖會延續至青少年期及成人,且會引發與肥胖相關的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甚至罹患兒童罕見的脂肪肝(10%) 與 肝硬化。

 

<2>.

國人肥胖盛行率 亞洲最嚴重

                                                                                        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2012-11-16

衛生署報告指出,國人肥胖盛行率是亞洲最嚴重;我國成年男性有二分之一、女性有三分之一、兒童有四分之一過重或肥胖,國人對肉類、油脂的消費及缺乏運動的比率也是亞洲最高,不但容易造成各種慢性病(如:癌症、心臟病、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病),每年相關醫療支出更高達250億至500億元,這個現象值得重視。

 

<3>.

國人10大死因 肥胖頭號殺手             

                                                                                            自由時報 /台北報導

100年國人十大死因

    2012年五月份衛生署公布了十大主要死因雖與前一年完全相同,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死因排名從第5名上升到第4名,而高血壓性疾病回到十大死因之列,國人過於肥胖更是關鍵原因。

   100年國人主要十大死因依序為:(1)惡性腫瘤(2)心臟疾病(3)腦血管疾病(4)糖尿病(5)肺炎(6)事故傷害(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8)慢性肝病及肝硬化(9)高血壓性疾病(10)腎炎、腎徵候群及腎性病變。

6項死因 皆與肥胖有關

   國人十大死因中的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病六項都與肥胖有關。十五歲以上台灣男性中,五十一%有過重及肥胖的問題,女性則有三十七%,全民都應重視肥胖問題,一起減重。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

 

<4>.

小孩過胖 爸媽溺愛是最大元凶 

                                                                                                         自由時報 /台北報導 2011-06-18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目前國小男童中,約每三人就有一人體重過重或肥胖,女童約為每四人就有一人,而且小時候肥胖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機會到成年後,仍然是肥胖。研究顯示,男童肥胖罹患高血壓及高血糖的風險是正常兒童的二.五倍,女童則多出二到三倍。

   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發現,肥胖學童的父母中,逾六成讓孩子自選餐點內容;他們的飲食習慣中多半是「肉類多於蔬果」,即肥胖兒童的蔬果攝食量不足,喜愛吃「口味重的食物」,當孩子不吃蔬果時,僅有13%的家長會導引孩子吃;有三成會在孩子的書包裏放零食;即便孩子已經肥胖,但仍有兩成認為孩子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正常,肥胖學童的父母陪孩子吃飯時,有較高比例是在半小時內草草解決,而且,他們也比較常外食。

   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表示,孩子的飲食,其實父母的責任很大,從這次調查可以發現父母在飲食上多是「順溺」孩子的,但其實在面對學童的營養教育,應該多點「介入」與「引導」,不能隨孩子的喜好做選擇,以利教導孩子養成健康飲食的習慣。    國小學童太過肥胖,都是父母「順溺」造成的!

                   專家呼籲家長應培養小朋友多吃蔬果的習慣

 

<5>.

觀念錯要改,肉吃多長不高
                                                                                                                     
中央社 2010/10/02

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理事長、馬偕醫院小兒部主任李宏昌說,只喜歡吃肉,不愛吃蔬菜及水果的小朋友,這種動物性蛋白質和脂肪吃太多,經常會合併便秘、胃腸蠕動太慢的腸胃毛病,而且易得脂肪肝,身高也差人一截,長不高

 

<6>.

天天嗑炸雞零食 才12歲就必須洗腎

                                                                                          自由時報/台中報導 2012-11-21

12歲吳姓女童服用感冒藥後,全身水腫及起疹,經送往童綜合醫院急診,女童到院時肌酸酐值高達41,為正常人的40倍,合併突發性意識不清等症狀。醫師表示,女童因腎臟發炎,又未注意控制飲食,每天放學都到學校附近買炸雞等油炸食品及飲用含糖飲料,經常吃高熱量食物,導致腎功能嚴重受損,吃感冒藥後病情才爆發,必須終身洗腎。

 

長庚林杰梁醫師也指出                                                             自由時報 2010/07/16

     食用過多高動物性蛋白食物,尤其是經油炸、燒烤及醃漬後,會產生更多最終糖化蛋白(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 AGEs),可能埋下兒童日後罹患腎臟疾病的風險。另外,吃太多肉不但增加早熟風險,而且身高也差人一截,長不高

 

<7>.                                                                                     

天天吃燒烤肉,少年得大腸癌
                                                                                                           中央社 100-07-29

     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今天說,他治療過最年輕的大腸癌病患只有14歲,且開刀4個月後就病故。父母雙方家族都沒有腸癌病史,推測致癌原因,極可能就是從小到大,天天吃烤香腸,偏愛燒烤食物,幾乎不吃蔬菜。

 

<8>.

胖童罹急性胰臟炎 險丟小命

                                                                                                       自由時報 /台中報導  2012-11-22

前年一名12歲男童身高175公分,體重卻重達135公斤、BMI值超過40,過胖讓他罹患嚴重急性胰臟炎,引發肺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腎衰竭、敗血症和腹腔化膿等多重併發症,每個病症都有生命危險,住進加護病房2個月才搶救回性命。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腸胃科主任陳安琪說,兒童肥胖成因大多是吃多、少動,成天坐在電腦前上網、打電動,加上喝飲料、吃零食、缺乏運動,文中的這位小胖子就是如此。

陳安琪主任提醒,兒童肥胖會造成高血壓、高血糖,引發新陳代謝、心血管和腦中風問題,高尿酸而痛風,過重讓膝關節提早退化,而且呼吸、睡眠不好,也連帶影響學習力,壞處多多。

所以,千萬不要讓您的孩子或孫子" 吃到肥肥 ",這絕對不是好事,是在害他!

 

由以上幾則報導,應該可以讓您清楚知道並相信台灣目前的肥胖情況有多嚴重,但是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將體重維持在理想範圍內,並符合良好的BMI值、體脂肪率及腰圍的話,那您的健康指數一定提升,疾病的發生率一定下降許多,相信若有三代健保的話,那每個人的保費一定減少很多,屆時,台灣的幸福指數也必然提升。

 

  再說說肥胖 

肥胖指的是體內脂肪堆積過多,因此,要來評估肥胖程度,甚至它和疾病的關聯性時,便不應單純用體重(Kg)來衡量,因為體重無法真正反應過重或肥胖的真實度。

一般臨床上會用三種指標來評估肥胖程度:BMI、體脂肪率、腰圍

BMI
身體質量指數的計算方法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若身體質量指數超過24為過重,超過27為肥胖,若超過35則為極度肥胖。

身體質量指數(BMI)與健康息息相關,身體質量指數只要超過24,與肥胖相關疾病的危險因素開始增加。根據最新的全國營養調查指出,國人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性在BMI 24以上時明顯的增加。BMI愈高,罹患肥胖相關疾病機率愈高,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及高脂血症等。而且,隨著肥胖度的增高,女性較可能出現卵子品質不好、無法正常排卵的情形,男性則是精子活動力差、精蟲數量少,亦即男女都較容易出現不孕的情況。

 

【體脂肪率】
體脂肪率是指「人體脂肪」與「體重」之百分比,要判斷一個人真正的肥胖程度,除了用BMI做參考指標外,若能夠再加上檢測體脂肪率,以了解身體脂肪之多寡,這樣所得出來的結果才會更客觀。

一般而言,男生正常體脂率約在1525%之間,女生約在2030%之間,年齡愈大體脂率會較高;成年男子的體脂肪率超過25%,成年女子超過30%,就達到醫學上所謂的「肥胖」。

 

【腰圍】
測量腰圍以反應肥胖程度的主要意義是,腰圍較能真正腹部的脂肪堆積情形,而且,根據研究顯示,腹部脂肪過多(或稱中心型、內臟型肥胖)的人,較容易發生與肥胖有關的疾病;相對地若脂肪堆積於臀部與大腿時,則危險性較低。
腰圍過胖本身就是發生肥胖合併症的危險因子,若男性的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者,這類的人容易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或心臟血管疾病。有些腰圍過胖的人雖然體重正常或只是體重過重,仍較易罹患肥胖之併發症。

WHO與衛生署公佈之肥胖標準

 

WHO 亞太共識

衛生署 肥胖新標準

肥胖

BMI≧25

BMI≧27

過重

BMI 23.0-24.9

BMI 24.0-26.9

理想

BMI 18.5-22.9

BMI 18.5-23.9

簡易判定肥胖表

 

 

BMI

體脂肪

腰圍

男性

BMI≧24 過重
BMI≧27
肥胖

25

90公分

女性

BMI≧24 過重
BMI≧27
肥胖

30

80公分

 

減重三原則

    飲食改變:

    細嚼慢嚥:一口飯嚼30-40下才嚥下,吃慢才會瘦。

    吃全素:選擇新鮮的,不要精緻的,不是加工過的,種類及顏色越多越好,而且是越低GI(升糖指數)值的食物越好。

    絕對不吃零嘴及含糖飲料。

    絕對不要貪嘴,夠了就好,平常我們經常都是吃過多,7-8分飽就OK了。

    每天一定要累積一個小時以上的運動量(必須達會流汗的程度,健走是最方便簡單的),而且最好是早上睡醒後就做一些運動,如此可以讓您一天的基礎代謝率都維持在高檔。

    一定要有恆心與毅力,每天確確實實做到,把它變成是您的習慣。

 

 選擇低GI值的食物

    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 (GI)的定義為:含有50公克碳水化合物的食品,與含有50公克碳水化合物的標準物,在食用後一定時間(二小時)對血糖變化的比值,以百分比來表示。它也正是代表我們吃進的食物,造成血糖上升速度快慢的數值;吃進較高GI值的食物(如精緻的澱粉類食物,白飯、糯米飯、白吐司或白麵包等) ,血糖上升速度較快,之後也下降較快,造成血糖值的波動較大,容易引起飢餓感而誘發食慾,增加進食量,並促進食物代謝,大量產生脂肪,增加人體血液或細胞中脂肪的堆積,尤其對於糖尿病人血糖控制或欲減重者體重控制都較為不利,對一般民眾來說,也會影響血糖的穩定性及提高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相反的,較低GI值的食物(如含纖維豐富的全穀類食物及蔬菜等) ,血液中的血糖值只會緩慢上升又緩慢下降,血糖值相對較為穩定,而這些食物大多富含纖維質,對於血糖、血脂與體重的控制,及減少罹患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風險都有很大幫助。

「高GI值食物」:

(1) 是指一般含糖量高或消化吸收快的澱粉類食物,例如:法國麵包、果汁、蛋糕、白米、可樂、冰糖、西瓜等。

 (2) 1.會影響消化過程,加速血糖上升,增加胰島素分泌,容易囤積脂肪,造成肥胖。2.使胰島素過度分泌,提高糖尿病、心臟病和某些癌症的危險性。3